原住民族委員會在都會地區補助興建的首座部落聚會所(talo’an打鹿岸)--三峽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多功能文化聚會所於12月20日正式落成啟用。talo’an是阿美族人延續族群命脈與傳承文化的精神堡壘,首座都會區talo’an的啟用,代表著原住民族的文化正式在都會區立地生根,開啟了原住民族建立永續新家園新的典範,對原住民族長遠發展來說意義非凡。
回顧新北市都會區原住民族群居聚落的發展歷程,30年前政府視三峽地區大漢溪行水區的原住民族聚落為違章建築,而屢次拆除原住民家屋。在夷將·拔路兒Icyang·Parod主委於91年間擔任臺北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局長時,爭取時任縣長蘇貞昌院長支持,從人道關懷的立場,突破法令限制,以「專案特准」方式為其家戶編訂臨時門牌,並逐步解決族人設籍、就學及滿足部落供電等基本民生需求。
99年起新北市政府以異地安遷、政府出資公共設施、族人自力造屋的原則下,推動「三峽原住民族文化園區」計畫,連結部落及中央與地方等公部門形成一個開放、互惠的跨領域平臺。期間原民會挹注大筆基礎公共工程設施經費,加速園區整體工進的推動。三鶯部落36坪造價約150萬元的家屋,在政府出資 1/3、貸款 1/3、族人自籌1/3 的共同合作下完成興建,族人於107年12月已搬遷入住。
接著原民會為落實總統蔡英文重視都市原住民族集體居住權之政策,106年起推動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-都市原住民部落營造計畫」,從北到南協助8個都市原住民族群居聚落逐步建立永續新家園,其中補助新北市政府近3,000萬元,已陸續完成三鶯部落籃球場、農耕區、部落藝文廣場等公共設施之興設。今天啟用的多功能文化聚會所(talo’an打鹿岸),日後會提供族人日間托老、兒童課後照顧、族語教學及部落討論公共議題、舉辦文化祭典。
綜觀三鶯部落的發展歷程,反映政府由消極面對轉型到積極解決的政策理念。改變以往將原住民族視為弱勢族群的作法,調整為關照原住民族的集體居住權益,並藉由部落的特色連結原住民族文化、社會福利、產業或生態環境,在都會內打造具文化特色的永續部落。這些政策的改變,為中央、地方政府與原住民族合作共創永續家園奠定良好的基礎。
原民會為積極解決都會原住民族的居住權,近年來以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」特別預算經費,推動新北市溪州原住民族生活文化園區及中正原住民出租住宅、桃園市撒烏瓦知部落、臺中市霧峰花東新村及太平自強新村、基隆市海濱國宅、新竹市那魯灣部落及高雄市都會原住民族部落營造等計畫,總計補助2億236萬元,協助族人在都會區建立幸福家園,讓部落文化得以延續傳承、永續發展。
連接:https://www.cip.gov.tw/portal/docDetail.html?CID=35AE118732EB6BAF&DID=2D9680BFECBE80B6356D44D9DD71B862